严防高温风险 筑牢安全防线
危险废物的道路运输,是一条移动的风险链。在夏季炙烤模式下,沥青路面温度可达60℃以上,车辆轮胎、罐体、货物都经受着极端考验。一次爆胎、一个密封圈的老化,都可能引发泄漏、燃烧等严重事故,威胁驾驶员生命安全,并对沿途环境造成巨大破坏。
因此,夏季危废运输必须执行比平时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。每一位管理者、调度员和驾驶员,都必须将以下安全红线深植于心,付诸于行。
车辆的良好状态是安全运输的基础。夏季出车前,必须进行比平日更加细致、全面的检查,将隐患消灭在出发之前。
重点检查轮胎气压(需符合标准,不宜过高或过低)、磨损情况(花纹深度)和是否有裂纹、鼓包。高温会使胎压上升,加剧爆胎风险。
检查罐体有无变形、锈蚀、泄漏痕迹。确保装卸阀门紧闭,密封件无老化、失效。
确保静电拖地带有效接地;灭火器压力正常且在有效期内;紧急切断装置(如有)工作正常;GPS和通讯设备运行良好。
夏季人体易疲劳,驾驶员睡眠不足或长时间驾驶,极易引发注意力不集中、判断力下降,是重大安全隐患。
调度应尽量避免安排驾驶员在每日最炎热的午后时段(如12:00-15:00)长途驾驶,提倡早晚多歇、午间慎行。
驾驶员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,严格执行连续驾驶4小时至少休息20分钟的规定,感觉困倦应立即到安全区域停车休息。
随车配备充足的饮用水、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药品,保持驾驶室内通风良好。
运输途中,车辆并非一直处于行驶状态,选择何时何地停车休息,同样关系到绝对安全。
停车休息必须选择指定、空旷、阴凉的安全区域,绝对禁止在居民区、学校、水源地、桥梁隧道附近以及易燃易爆场所周边停车。
尽量将车辆停放在阴凉、通风处,有条件的应进入专用停车场。避免罐体或货物被阳光长时间直射导致内部压力温度骤升。
临时停车时,车上必须留有人员值守,随时观察车辆状况,应对突发情况。
驾驶员和押运员是第一应急响应人。一旦在途中发生泄漏、火情等意外,他们的初始应对直接决定了事故的等级。
出发前,驾驶员和押运员必须熟知所运危废的理化特性、危险性和应急处理方法(参考物料安全数据表MSDS)。
企业应定期组织针对不同事故场景(如泄漏、火灾、交通事故)的应急演练,确保每位员工都知道"报告谁、怎么报、如何先期处置"。
会正确使用随车携带的灭火器、吸附材料、堵漏工具等应急设备。
在装卸或应急处置过程中,必须做好个人安全防护,防止中毒、灼伤等职业伤害。
在进行装卸作业或任何可能接触危废的操作时,必须根据危废性质规范穿戴防护服、防护手套、护目镜、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装备(PPE)。
作业完毕后,应及时洗手、淋浴,更换干净衣物,严禁穿着被污染的工作服进入驾驶室或生活区。
室外作业时,应避开高温时段,采取轮班作业方式,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,预防热射病。
它系于车辆的一个螺丝,系于驾驶员的一个眼神,系于管理者的一份责任心。
面对夏季高温"烤"验,唯有将安全规程刻入骨髓,将隐患排查做到极致,将应急准备化为本能,才能确保这条移动的风险链全程可控,平安抵达终点,为守护蓝天净土贡献行业力量。